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厦门创业园,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一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引力之源,除了其园区建设、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外,创业园致力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研发的载体、提供成长的跳板,让企业能拥有平稳的永续成长性,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仪器平台帮企业轻松检测
科技型创业企业,起步时往往规模小、实力弱、资金紧。但企业要发展,必须得购买设备。企业没有实力做而又必须做的事,我们能不能助其一臂之力呢?厦门创业园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困难上,并着手建设各种创新科技平台。 小企业不是买不起设备吗,不用担心,创业园来帮你寻找、租借可用的设备。创业园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整合厦门的公共仪器资源,建立共享平台。现在,由创业园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厦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协作共享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经与40多家仪器设备单位签订共享协议,近3000台仪器设备发布到网站上,其中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厦大、海洋三所等);公共技术平台(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检疫局等),注册企业用户100多家,已有数十家企业通过该平台成功预约并使用仪器设备50多次。厦门弘信电子科技副总经理杨辉说起这个平台时,不住地称道:“以前,我们一款产品要检测,花钱都找不到检测平台,通过这个共享平台,我们轻松地完成了产品检测,还省了不少费用,真是方便又实惠!”
博士后工作站助企业攻克难关
设备是研发硬件,而人才就是研发的软实力。为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基础研究和有前瞻性的科研项目的原始创新能力,厦门创业园向人事部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2002年10月获批准成立,成为全国第二家获此殊荣的创业园。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准设立后,创业园成立了工作小组,在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和高新区管委会的指导下制订了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设立了三个博士后分站: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分站、厦门联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分站、厦门巨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分站,并与国内部分知名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已有9位博士进站工作,主持或参与的研发课题项目共有19个,取得发明专利4项,新型专利1项,并有一位博士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一批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 光电产业链是我市主推的百亿产业链之一,厦门创业园为了推动光电企业及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光电产业中小企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2007年11月,该平台获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立项支持,为中小光电企业提供一个公共的实验平台和测试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光电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了高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壮大。
创新平台延伸到翔安
搭建创新平台,为企业创造了更多成功的先机,也引来更多企业入园。这一筑巢引凤的实效,让创业园信心满怀,将创新平台的建设延伸到岛外,延伸到产业。 在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厦门大学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已投入使用,一方面将其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应用开发,另一方面开展与园区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解决企业创新产品开发中的各种难题。 国家LED应用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也正在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装修建设中,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将为育成中心和产业区内众多光电企业提供LED、LCD等光电与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检测、质量监督、认证等服务,对吸引台湾光电企业前来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链接】
优秀孵化企业之软件类
毕业后不忘“孵化”人才 ——访厦门吉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潘文艺
2003年,潘文艺与一群同事一起在厦门创业园成立了吉联科技公司,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创业园,或许就没有今日中国航运物流领域软件服务第一品牌企业、全球知名的航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服务商——吉联科技。 成立之初,创业园就为吉联申请到10万元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助金。2003年4月,在创业园首次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小额资助一类依托机构资格后,吉联就受到创业园的呵护,被列入重点考察对象。在创业园的辅导帮助下,吉联获得了20万元创新基金小额资助,同时还获得火炬高新区管委会20万元配套资金。“没有这三笔宝贵的50万元无偿资助金,就很难有吉联今天的成就。”潘文艺至今仍十分感谢创业园的支持和帮助。 2006年,吉联公司营业额1200万元,在软件园二期购置2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成功从创业园毕业。2008年,吉联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公司经营上了轨道后,顺利孵化毕业的吉联也成了人才的“孵化器”——所有在吉联工作3年以上,并且能考上大学与本职工作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员工,企业全额赞助,在外地工作的考生还给予报销路费。虽然这些人每年的教育成本都在五六万元左右,但潘文艺认为,对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讲求短期的投入或者回报,而是给了员工这样一个机会,正如当年创业园,也给了他们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金种子要种在金土地上 ——访厦门思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旭鸣
思根科技总经理梁旭鸣,是从新加坡留学回国创业的,他谈起自己在创业园里成功的创业史,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自己的研究手机识别软件系统是一粒金种子,因为放在厦门创业园这块金土地上,才能破土而出,才能枝繁叶茂。 梁旭鸣在新加坡研究的“手机文字识别和名片识别”项目,被新加坡政府选中要进行孵化。但梁旭鸣还是选择了回国创业。2001年他来厦参加投洽会,被创业园一流的服务与优惠政策所吸引,“更重要的是,连到创业园参观,他们都派专车接送。此前,我也回国考察了好几个城市,就是这件小事让我体会到创业园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这让我觉得这里就是家,就是根。” 2002年,梁旭鸣就在厦门创业园创办了思根科技。说实话,当时梁旭鸣也曾做“最坏的打算”,但没想到创业园的服务无微不至,创业服务的软硬环境总体水平超过新加坡。创业园积极为企业做宣传推广、争取创业扶持资金,思根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政府创新资金扶持。2005年,思根全球首创的手机名片识别系统成功上市。2007年底,思根科技成功毕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现在,梁旭鸣和他的团队主攻手机个人信息管理技术,已与众多手机厂商和手机零售商合作,建立且运营全国性的个人信息管理增值服务平台。 文/本报记者 孙丽萍 沈彦彦 图/黄嵘 林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