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来的吉联新软件 最快明年上市 |
2008年07月28日 |
2008-07-27 10:14 作者: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www.21cbh.com/HTML/2008/7/28/HTML_1AX5OOTCPVKG.html “我们的办公室已经不够用了,要换个大点的地方。”7月21日,吉联新软件有限公司总裁潘文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家号称不得已而成立的软件公司,在今年6月获得了张江汉世纪基金3000万元的投资。 此时,距离吉联新软件总部搬迁到上海不到一年时间。这家专注于物流信息服务的软件公司,财务指标已经符合了创业板上市条件,计划明年上市。 被逼出来的公司 吉联新软件成立于2003年,始创于福建厦门。 “公司是被逼出来的。”潘文艺透露。2003年“非典”期间,潘所在的某跨国公司物流部门被砍掉,包括潘在内的30多人被精简。 被精简的10位经理级别的员工凑足50万元开始创业。这就是吉联新软件的由来。吉联新软件从成立开始,就定位于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 “我们4月份成立的公司,9月份拿到欧洲的定单。”潘文艺表示,吉联的客户是货运公司和船公司,而且一开始就以跨国公司为目标客户。 之所以一开始就选择国外客户,潘称,一是因为跨国公司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早,投入的资金也大,不像国内公司三五十万的软件就觉得很贵了;二是为国外大客户开发产品,可以积累经验,树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不过,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吉联适时转变策略,开始服务国内客户。现在,公司的国内的客户比占80%左右。 中外运、中远国际、招商集团、DHL、嘉里物流、锦海捷亚国际货运、大新华物流、新海丰等等都是吉联新软件的客户。 2005年,吉联在上海成立了分部。2007年7月份,潘文艺将公司总部搬到上海,厦门被作为研发中心。 “首先要考虑企业怎么生存下去,第二是怎么跟得上客户的发展速度。”吉联的服务对象都是行业高端客户,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他们的发展也非常快,“对信息化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非常迫切。”潘文艺称,这是吉联搬迁到上海的重要原因。 目前,吉联科技已推出集装箱班轮运输管理、综合物流管理和数据交换服务三大系列数十个软件产品,其中GemShip国际集装箱班轮航运信息系统、Freight.Net综合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船舶调度系统、保险理赔系统等已分别取得商标注册、版权登记及成果鉴定,GEM电子舱单平台系统获得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的立项支持。 有意思的是,吉联目前有400多名员工,其中的五分之二在客户那边办公。“始终和客户保持沟通,融入对方企业,这样开发的产品才能符合客户的需要。” 3000万投资 2007年下半年,吉联科技开始与一些VC、PE谈入股的事情。 “引进PE,是要把自己的短板补起来,快速开拓我们的业务。”潘称,进入资本市场对企业有帮助,私募是第一步,后面还有IPO。 事实上,最早和吉联洽谈投资的不是张江汉世纪,而是深圳的一家创投集团,当时双方都已经谈好了投资细节。当时找深圳的VC主要是考虑以后上市方便点。 “但上市不是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要先把事情做好。”潘后来解释。 虽然,张江汉世纪是和吉联洽谈合作的最后一家投资基金,但接触张江汉世纪后,吉联就终止了与其它所有基金的洽谈。 最终,潘选择了张江汉世纪,获得了3000万投资。 潘文艺透露,选择张江汉世纪的原因是对方在上海,沟通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张江汉世纪在业务上给吉联有帮助。 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的相对成本是物流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由此提升了对物流管理的需求,并成为物流信息行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吉联2007年的营业收入是4000多万,净利润率30%多。2006年的数字是2000多万,2005年是1000多万。 按照上述业绩,吉联已基本符合创业板的上市要求。 投资方要求吉联今年的净利润达到2000多万。潘文艺认为“这个目标不难实现”。 |
全国热线电话:400-820-3918 邮箱:info@deepinsights.com.cn
© 2017 上海吉联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